本篇文章1330字,读完约3分钟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在这个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做好进入国际贸易摩擦多发期的准备 这样的国际贸易摩擦有强调汇率上升压力的表现、强调反倾销的表现、环境和公司的社会责任等非贸易壁垒、最近议论纷纷的“市场经济地位”等 “市场经济地位”概念是对公司而不是国家的第一个反倾销和补贴条款 在公司面临反倾销调查的情况下,通过说明该企业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可以避免给予差别待遇 为什么中国可以作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事实上,这是中国入世谈判的遗留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协定几乎没有定义“市场经济”,也没有作为相关国家加入世贸组织的必要条件 当时,中国旨在打破中美入世谈判的僵局,在“入市”问题上作了相当大的让步。 也就是说,中国同意在入世后1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视中国为非经济市场国家,维持入世前相对不利的反倾销机制——第三国的替代制度。 严格意义上说,这项规定本来就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基本 也许从那天开始,就在之后的“是否承认市场经济的地位”问题上下了伏笔 在这一条款下,世贸组织成员在中国反倾销调查中明确倾销幅度,在中国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时,反倾销事件的发起国任意选择某个替代国的该商品的价格数据计算正常价值,明确倾销幅度,中 无论从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是从中国自身的市场化进程来看,中国都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化国家 但是因为没有“入市”,所以不能认为明显混入了超过经济基准的政治意义 将“政治理念”人为纳入经济评价系统的方法,只不过是现在国际经济游戏中的“故色再现” 历史上在20世纪70年代,前南斯拉夫被欧盟承认受市场经济“决策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与20世纪90年代部分转变的东欧各国和俄罗斯联系,关于市场经济基准评价的认真性和科学性被“政治化”所掩盖 因此,即使是最纯粹、最信仰自由市场理念的学者,在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也不能不承认这个问题不再是仅限于经济指标测度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各方面现实利益的政治问题 自2003年4月14日新西兰承认中国市场的经济地位以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也相继承认 但是对全球国际贸易有很大影响的美国和欧盟依然有着有趣的消极态度 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6月28日宣布,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欧洲委员会在长达15页的过渡性判断报告中,中国政府迄今为止只满足了欧盟制定的5个标准中的一个,即“与私有化相关的公司运营没有政府扭曲现象”和“没有易货贸易”,但在其他4个问题上是标准 也就是说,政府对经济有影响的程度。 是为了确保适当的公司治理而制定的透明性和非歧视性企业法的存在和为了确保实施财产权和破产法体制的运作而制定的比较有效透明的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政府独立运作的真正的金融行业 迄今为止,欧盟内部也无法给出具体和广泛认可这些标准的解释,即使中国现在满足这些要求,欧盟也有可能找到进行国际贸易摩擦的新手段和工具 这是个好游戏。 需要耐心和智慧。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中国的崛起伴随着这种白白增加国际贸易价格的游戏。 我们必须努力成为这样一个游戏熟练的玩家.。 (作者是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研究生)

标题:【洞见:什么左右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