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1字,读完约7分钟
本文是微信公共平台:首次在华夏时报上发表。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导读:土壤污染的优势是就像雷区,暂时封闭还没事,野蛮修复的时候反而可能引起风险。
本报记者 马维辉 王俊仙 北京、常州报道
微信号:chinatimes
版权全部,如需转载,请与本报联系
一起看似偶然的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壤污染事情,暴露的却是土壤修复行业的乱象。
该事情中,尽管化工公司、学校和政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直接原因却是土壤修复时二次污染防治的缺位。一位常高新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简称“常高新”)办公室从业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正是由于开挖过程中防护措施做得不好,才导致了异味的扩散。
中环循(北京)环境技术中心董事总经理龚宇阳认为,该类事情发生的根源是制度缺失,我国目前尚没有土壤污染防治法、关联的标准和制度也不健全,招投标环节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个别工作者“浑水摸鱼”。
目前,“土十条”有望年内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也拟于明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不过,在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看来,土壤修复领域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不具备大规模进行修复的条件,未来风险管控将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首要方向。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表示,土壤污染的优势是就像雷区,暂时封闭还没事,野蛮修复的时候反而可能引起风险。本来该行业的商机就少得可怜,领域混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还是应该谨慎地通过示范工程积累数据、完整标准,并且,当前最要紧的是摸清家底,并加快建设好监测防控体系。
1消失了的大棚
据了解,污染物要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必需满足三个要素,即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常外污染事情中,正是修复过程中的开挖泥土等作业流程,使得地下的高浓度污染物质挥发到空气中,满足了暴露途径的要素。
根据常州市政府发布的情况证明,年6月该地块化工公司完成搬迁,年3月正式实施修复工程。但由于工期拖后,直到年年底,常州外国语学校新生迁入后,第一期工程才勉强结束。
“(年)9月份来的时候,对面有的地方还没开挖,到12月份把土挖出来了,就散发出了刺鼻的味道。”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本报记者。
根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新北区环保局年9月下发的建设报告表审批意见显示,修复工程投资总额约3.94亿元,其中包括建设1座10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密闭大棚用作堆场及分选场地,大棚内会配备换风设备,废气经收集、使用活性炭吸附装置解决后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
但在修复过程中,这座钢结构密闭大棚却并未建设。项目业主方黑牡丹(600510,股吧)建设投资有限企业(以下简称“黑牡丹”)负责人李飞表示,这是因为分选翻晒环节取消了,“为了减少污染”,故没有采取钢结构封闭措施,只盖了薄膜。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圃青则表示,正是由于未封闭,挖出来的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才把气味刮到校园里。
“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大棚,但反映的其实是二次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安全管理从业没有做到位。”龚宇阳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土壤治理工程的中标单位为江苏天马万象建设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简称“天马万象”),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是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以及建筑工程室内外装饰设计和施工等。
龚宇阳表示,土壤修复是一个多而杂的工程,需要专业团队来做,从土壤开挖、运输,到水泥窑添加、储存,有很多关键节点要考虑,不是简单的挖走就行。“找一家土石方企业来做,不出事才怪”。
4月21日,本报记者试图采访当事各方。天马万象以不清楚为由拒绝接受采访;黑牡丹证券部从业人员记录了记者的问题和联系方法,表示将由董秘答复,截至记者发新闻时,尚未收到回复;黑牡丹控股股东常高新则表示,要配合调查组从业,暂时不接受采访。
2修复短平快
资料显示,我国尚没有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是1995制定的,不能适应当下的现实。并且,我国只有农业用地的环境质量标准,没有建设用地的环境质量标准。
龚宇阳告诉记者,在海外,修复之前都要有一个安全健康和重污染防护的管理方案,由第三方监理企业监督实施。
制度缺失的并且,土壤修复的价钱却非常昂贵,根据江苏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数据,年至年9月,我国土壤修复项目的平均造价高达5753万元。
“一方面大家觉得有钱赚,另一方面大家觉得这个事件很简单,就是打个井、注点药,或者拿发掘机挖出来、去解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因为此近年来有大量公司进入土壤修复领域。
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统计,年约有20多个公司从事土壤修复业务,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00家左右,到年则增长至900家以上。
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大多使用转移置换方法(将土壤挖走,换成新土),而置换下来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复,去向也鲜为人知。在此情况下,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土壤修复”。数据显示,年至年9月,土壤修复项目工期多于500天的仅占12.6%,200天以下的项目占比达到66.7%,普遍呈现“短工期”的优势。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处长陆冬森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某些省份的农田治理项目投资动不动就亩均上百万元,抛开治理效果和可持续性不谈,仅从投资强度看,若实行退耕还生态,按每年每亩补帖农民400元计算,一百万可补帖农民2500年。在治理绩效难测评、农民新闻不对称的背景下,该行业或将成为官商勾结的新高地。
3风险管控
怎么处理领域困境?在高胜达看来,“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包括配套的标准、规范应尽快出台,才能有利于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经透露,“土十条”文稿已经基本成熟,将按程序报批后实施。拆析人士指出,随着“土十条”的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将正式揭幕,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达到7869亿元。
不过,在3月1日的“环保公司家媒体见面会”上,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表示,“土十条”首要是引诱和规范领域快速发展,想要加快这个领域快速发展还有一个过程,因为土壤修复领域的技术法规、标准、商业模式、融资模式及盈利模式等都不是很成熟。
骆建华也表示,重要的是树立市场机制,包括收钱机制、付费机制。场地修复的投资都是“天文数字”,全靠政府投资不现实,也不一定全部的污染土地都要马上治理。
4月19日上午,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陈吉宁表示,土壤污染防治的思路与水和大气有很大不同,关键是风险管控,要先知道一块污染土壤对饮用水和空气有什么风险,然后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消除这一风险。
不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怎么,在业内人士看来,常外污染事情对领域来说是个鞭策,为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让大家知道土壤修复不是简单的土石方工程。
华夏时报—思想创造价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华夏时报 @水皮
网站 | chinatimes.cc
标题:“常外事情敲响警钟 谁来监管“毒地”修复?”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