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97字,读完约9分钟
反舰弹道导弹不是以前传来意义上的弹道导弹。 很明显,如果成为“反舰”,导弹的弹道在发射前就完全没有计划。 至少在飞行轨迹的末端,导弹必须具有根据目标运动状态暂时自由移动的能力,只有这样反舰弹道导弹才能命中在海里航行的军舰。 图为反舰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示意图。
结构上的独特性
根据以前传来的定义,弹道导弹是发射后按照预定的弹道在接近抛物线的轨迹上飞行的导弹。 弹道导弹所需的部件是惯性陀螺仪(机械惯性陀螺仪或激光陀螺仪),可以实时测量导弹的加速度,估计导弹当时的飞行路径,并与预定的弹道进行比较。 陀螺测定导弹偏离预先确定的弹道时,弹奏相应的控制系统,指示导弹改变为飞行状态,直到符合预定的弹道,这也是“弹道导弹”的由来。
反舰弹道导弹不是以前传来意义上的弹道导弹。 很明显,如果成为“反舰”,导弹的弹道在发射前就完全没有计划。 至少在飞行轨迹的末端,导弹必须具有根据目标运动状态暂时自由移动的能力,只有这样反舰弹道导弹才能命中在海里航行的军舰。 反舰弹道导弹是“非典型”的弹道导弹,从现在的国际上这种导弹形成的共识来看,反舰弹道导弹是复合弹道导弹,弹道上升段、中段与通常的弹道导弹没有很大差异,但在弹道末端对反舰弹道导弹的制导
冷战时期,美国开发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就是这样的复合弹道导弹。 其打击对象不是军舰,而是战时苏联陆军设置的前进物流基地、装甲集群驻地,但为了打击这些位置随时可能变化的目标,有“潘兴”-2破天荒地惯性制导弹道导弹、雷达地形匹配最终制导两个 在导弹上升段和中段,“潘兴”-2维持抛物线弹道。 进入弹道末端,导弹再次进入大气层后,“潘兴”-2枚弹头开始打开减速装置,逐渐降低弹头速度,从接近3000米/秒降到1100米/秒。 弹头速度下降不再发生黑故障时,弹上的末端地形匹配制导雷达工作,扫描下方陆地,对照输入导弹的电子地图进行识别。 之后,导弹在大气层内滑翔的同时,采用气压舵面,更正确地修订了航迹,直至准确地达到目标。
复杂的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潘兴”-2的外观也和其他弹道导弹不同。 以前传来的单弹头弹道导弹,弹头内只有战斗部,因此导弹重新进入大气层时,只有一个圆锥刺入地面。 “潘兴”-2的弹头除了战斗部以外,还需要安装整流罩、雷达、火控元件、飞行控制系统,因此“潘兴”-2的弹头很尖很长,外观呈流线型。 弹头的前端是整流罩,内部安装了雷达天线。 其次,是搭载雷达控制系统、火控元件的仪器室。 接下来是战斗部。
在媒体发表的“东风”-21d照片中,导弹的头部很长,和“潘兴”-2的外观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但是,从技术迅速发展的立场来说,1985年服务的“潘兴”-2,设置的感应雷达的体积、重量很大,其20多年后产生的“东风”-21d,在弹载雷达小型化方面必须取得很大的进步 此外,“东风”-21d有可能安装小型简易相控阵雷达,可以得到更好的检测精度、检测距离,导弹本身的体积也可以进一步缩小。 从价格上来说,相控阵雷达的成本比以前传递的机械扫描雷达高,但对反舰弹道导弹本身就比较昂贵、应该处理的目标更高的武器来说,与小型相控阵雷达的交换给全弹价格带来的涨幅也受到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在资源迅速发展中投入指导,美国很早就把中程战术打击任务交给了核“斧头”巡航导弹。 “东风”-21导弹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最初部署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用于威胁苏联远东地区的重点。 90年代中期台海危机后,“东风”-21导弹的常规弹头型大量制造,部署在东南沿海。 在结构上,“东风”-21使用两级布局,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的配方都与“大浪”-1弹道导弹相似。 “东风”-21的初期型在外观上也与“大波”-1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从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推出了“东风”-21的改进型,其中“东风”-21c的整体性能已经相当先进,该弹使用末端机动变轨体制增强了突防能力,这使“东风”-21d型反舰弹道导弹迅速发展 简单来说,“东风”-21c型导弹在弹头上追加了转向机构和相应的控制系统,“东风”-21d型导弹除了“东风”-21c外,还追加了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和星-弹通信系统。
导弹系统的构成
反舰弹道导弹只是反舰弹道导弹作战系统的一部分。 发射2千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后,将准确命中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航空空母舰。 这显然是高度的技术活动,需要巨大的先进系统。 大致来说,反舰弹道导弹系统由导弹武器、发射平台、新闻获取平台、通信/指挥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武器已经介绍过了,这里首先介绍后面三个子系统的情况。
发射台不仅包括弹道导弹发射车,还包括导弹弹道设定系统、导弹基地和机动发射车定位系统。 发射平台必须连接整个通信/指挥系统取得弹道导弹打击的目标参数,根据战斗指挥机构的命令决定是否发射导弹,发射多少枚。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射,至今仍由二炮中程弹道导弹旅执行。 这意味着二炮和海军之间需要“贯穿经脉”,在两个军种之间统一数据形式和通信协议,建立流利的数据链路和指挥通道。
新闻获取平台是整个反舰弹道导弹系统的关键。 从战斗战略的要求来说,新闻获取平台的使命是感知敌人水面舰艇战斗群的位置、航速、航向,向反舰弹道导弹的装弹射击诸元。 敌人舰艇的监视应该是实时的还是至少应该是准实时的。 否则,反舰弹道导弹无法正确射击,作战效率与预期相差甚远。 现在,可用于监视敌人水面舰艇的装备是包括海洋监视卫星群(约15架以上的雷达侦察卫星构成小组)在内的远程无人机大型早期警戒机。 另外,根据需要,前面出现的我方水面舰艇、潜水艇,如果碰巧在雷达/音响探测范围内发现敌舰,也可以提供相关消息。
通信/命令系统连接上述三个平台。 这个系统整合全战区的装备和作战平台,互相协调。 由于战地总面积可能超过500万平方公里,战地内的作战平台和探测平台达到数百个。 因此,为了将战区内的所有单元纳入统一的指挥体系,保证能正常运行,需要庞大复杂的系统。 该系统以卫星通信为基础,大部分设备和功能与现在的c4isr系统类似,但星弹通信系统,即通信卫星和飞行中的反舰弹道导弹直接相关,反舰导弹中有敌舰的新位置和航向参数,即以下 当然,中段修正指令并不是每次导弹射击都使用的。 敌舰在我方探测平台首次发现其痕迹后,如果仍模糊地维持原来的航速和航向,导弹在飞行中无需修改中段指令。 但是,这个系统依然有必要建立起来应对许多复杂的对海作战环境。
作战的流程
进行反舰作战,第一步必须发现目标。 现在,可以从很多新闻中得到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勘探目标可能海域。 如果敌人舰队进行通信或打开雷达,无线测量装置可以对其进行概略定位。 如果敌人的通信时间足够长,或者通信频带为“原始”,无线测量装置正确定位,反舰弹道导弹就可以根据这些参数立即发射。 但是,通常,要确定精密的位置,海搜索雷达和红外线探测装置需要发现敌人舰队,在一定期间内进行跟踪。 由此,不仅可以正确地确定敌人舰队,还可以正确地知道敌人舰队中有多少艘舰、舰种,由指挥机构决定,我们到底要击落多少艘船,打击多少艘船。
下一个流程是将新闻获取平台获取的新闻返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计算射击参数。 如果高级指挥机构做出“打击敌人舰队”的决定降低适当的权限,参数将被发送到导弹发射平台,立即输入反舰弹道导弹,发射导弹。
射程2500公里的弹道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约为2500 ~ 3000米/秒,导弹发射后击中目标约需要20分钟。 就像敌人舰队以相对全速发动一样,在此期间,敌舰有可能发动约10海里。 例如,弹上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的最大探测距离为80公里,雷达搜索扇面为30°,理论上敌舰不能在20分钟内在末制导雷达的搜索范围内行驶。 但是,以防万一,也可以根据来自新闻获取平台的实时新闻,对飞行太空的反舰弹道导弹进行1~2次中段修正。
在接近目标区域后,导弹进入再入段,已经脱离一两级助推器的弹头打开阻力板,利用大气阻力减速。 速度下降到马赫4以下时,弹头外的热空气体电离层消失,导弹雷达开启,自愿搜索目标舰队,根据雷达取得的敌人舰队的消息,识别哪个目标是导弹攻击的目标。 下一个事件是导弹与敌舰末端防御系统的对抗。
从上述作战流程可以明显看出,反舰弹道导弹并不神秘,其所有系统、平台都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存在。 构建这样巨大的作战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技术含量比不上航母战斗群的构建。 但这也是常识,世界上没有“投机取胜的方法”之路。 另外,反舰弹道导弹也不是不能拦截,海基反导系统、高性能的区域防空系统对反舰弹道导弹具有一定的拦截能力。 从中国现在的形势来看,反舰导弹不是反航母的唯一可能方法,而是意味着在中国新增加反航母的手段。 毕竟“双管齐下”是“多管齐下”,使敌人的防御系统、指挥系统疲于奔命,是非常有效的,工作一半的突破方法。
标题:财讯:中国东风21D导弹攻击流程曝光 轨迹多而杂多变难拦截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