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16字,读完约13分钟
文/本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平台kopleader )专栏作家王文
弗朗西斯·福山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代表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认为“人类接近千年的终结,体制竞争只剩下一个身体,这就是自由民主主义”,但这最后的“人”是指美国。
特朗普美国大选的“爆冷”胜利了,全世界开始深入思考美国的政治体制。 事实上,冷战结束后,很多人误以为美国崛起,特别是美苏冷战中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体制特征,即以自由民主理念在世界各种体制竞争中获胜。 弗朗西斯·福山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代表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认为“人类接近千年的终结,体制竞争只剩下一个身体,这就是自由民主主义”,但这最后的“人”是指美国。 这种思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所有世代,中国舆论中充满了对本国“体制问题”的批判,一部分将整个中国问题归结为“体制”。
理论误解如此深刻,新一代中国学者必须从美国崛起的历史来源明确“政治体制和国家崛起”的关系。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笔者每年至少去一次美国,访问十多个州、几十个县镇,与数百名美国人进行对话,总结成《美国焦虑:一位智囊学者对美国的调查手册》。 这个问题一直是缠绕在脑子里的思考主线。
美国崛起的真正逻辑
所谓“体制特征”,是对美国崛起的相当简单的认识,在思考惯性中似乎说明了从18世纪末发表《独立宣言》到20世纪末冷战结束期间美国从偏角小国向世界大国的崛起史,近20年的美国国力 这个逻辑令人惊讶:在为什么同样的政治体制,美国获得了空前的国际特征的背景下,无法保证
在美国民主体制的确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据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迪的统计,1787年参与修改联邦宪法的55名美国建国先贤中,至少45人持有国债,14人从事土地投机活动,24人放贷和投资,11人从事贸易和制造业,33 当时美国的400万市民是小规模农业、债务人、商人、边远地区的农民、服务业和奴隶。 据迪说,美国决不是由很多人,而是由一小部分人统治的。
之后,美国宪法经历了27次修正案,建国的先贤们最早明确自由民主规则的缝合修补,继续了体制的生命力,形成了体制的魅力。 但是,这27项比较有效的修正案,前10项修正案从未反复通过,另外17项修正案经历了困难的游戏,有些修正案讨论了200多年。 另一方面,这个过程随着精英力量以外的人们的权利得到尊重,从1861年美国废除农奴制到1960年代马丁·路德·金成为领袖的黑人解放运动,黑人人才享有民主主义的平等权利。 另一方面,美国宪法的修改也是斗争和血腥。 这个国家经历了一次内战,四次暗杀总统,几十次周期性经济金融危机,几百次种族冲突,最终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超过了工业生产总值,gdp超过了老牌世界强国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由此,美国国力的成长,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史,是社会平等和种族抗争史。 体制变革促进了美国的崛起,崛起的美国继续提高政治体制的国际魅力。 从这个立场来看,“先有体制,后崛起”是简单教条的误解。
当然,有体制变革的话,国家不一定会崛起。 18世纪以来法国经历了几次制度变革,一共经历了5个共和国体制、2个帝国体制,但最终没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因为法国在多次大国竞争中没有很好地把握战术机会,但美国的崛起是例外。
从国际角度来看,美国的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实力逐渐增长。 19世纪初发表的“门罗主义”奠定了美国垄断美国的基础,迫使欧洲列强从北美霸权。 美国在偏安一隅休养,虽然发生了1960年代的内战,但总体上享受了欧洲大国争夺的“孤立主义红利”和初期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红利”。 19世纪,欧洲大陆经历了至少8次大战,大部分列强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但美国的工业化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进行的。
二是巧妙地超过期限。 上世纪前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提高了美国的地位。 一战欧洲诸强的自杀,使美国最终受益,1922年2月,《美英法伊日五国海军军备限制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签署,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对等,标志着英国海上特征的结束,美国在军事上 接下来,英镑领取的“金本位”制逐渐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死亡2000多万人,德国死亡300多万人,英国死亡450多万人,意大利死亡400多万人,其他小国共计死亡4000多万人,欧洲几乎成为废墟。 1941年以后,美国像一战后期一样,中途再次巧妙地介入,“拯救”了世界。 二战后,美国推进了“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世界秩序,一举确立了霸权。 当时美国的gdp、工业生产总值、黄金储备曾经占世界的60%以上,所有国际体系的设计主体思想都源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三是霸权的保护期间。 秦亚青教授在《霸权体系和国际冲突》一书中充分论述了美国战后国际体系中的根本国家利益是保持霸权国家和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国家或潜在挑战国家相对特征的权力地位,即霸权地位。 简单来说,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遭遇了德国、日本、苏联的挑战,但最后三者都失败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最终呈现出“一超独霸”的局面。
中国可以从美国的崛起逻辑中吸收营养
美国着名历史学教授韩德( michael h.hunt )是《美国独步天下》的书,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能达成霸业,即财富积累,国民的信仰和使命感,以及强大现代化的政府。 有了这个基础条件,随着时局的变迁,美国历代领导人结合了国家的愿望和物质资源,稳步地把美国带到了世界上有支配力的国际地位。 在近400页的书中,汉德几乎没有提到中国国内舆论关注的“政治体制特征”,国家的崛起归功于“体制”的另一边,“人”和与之相关的采购力。 韩德教授的总结与我多年来对美国调查的体会一致。 正如这个“美国的焦虑”中多种体验谈所示,很多时候,我注意到的不是美国体制的特征,而是他们所谓的“体制设计”的找零和困境。
比如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领导人选拔体制。 经过三次总统选举的调查,我是美国体制选拔的领导人,首先不是候选人是否有领导这个国家的能力,或者是否有足够的执政经验,而是候选人的游说、演说和筹款能力,特别是199 当选的总统里根这样的演员或者克林顿和奥巴马等演讲者做得很好。 年的大选,无论希拉里还是特朗普,“扮演”的好处更大。
就是这样的“体制悖论”。 另一方面,体制改革需要民众权利的平等化。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平等的选票,决定国家领导人最后归属。 另一方面,被选中的对象需要响应大众的指导,哪些真正的政治家、战术家或具有伟大政治家潜力的人物难以卓越——最终使整个美国陷入无限的焦虑和迷茫,国家和社会分裂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家的
我认为制造美国崛起的三个重要原因正在消失。 美国天然的地缘政治特征正在消失。 19世纪通过购买、欺诈、占领等各种手段,美国建立了“东西是大洋,南北是弱国”的世界最高质量的大国地缘战术位置。 但是,21世纪新闻化、网络化、超音速化的时代潮流,带来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零距离化”,美国如上世纪前半叶一样是“偏安一角”,诸强大热时也有“便宜”式获胜的可能性 事实上,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潮高涨,但美国不能与全世界孤立,不能放弃本来自己介入恶化的地区问题,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盛行的世界里也不能独善其身。 正如美国学者大卫·梅森在《美国世纪末》一书中所说,过度扩张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旧书。 渐渐地,艾森豪威尔的美国预言出现了。 “我们在追求绝对安全的无谓反复中自取灭亡”。 当然,这里的“毁灭”意味着美国没有那么强。
美国捕捉历史机遇的能力正在消失。 每当历史机会到来,无论是美国内战还是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很擅长抓住那个空隙。 在有可能发生战术错误的关口,不犯错误,不失去转瞬即逝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日本、苏联相继犯下的国内政治、经济等战术错误,美国战术家和决定拖累了同行竞争对手的破绽,进行了有力的战术反击,成功地维持了美国的霸权。 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这种才能似乎赋予了上帝。 着急的美国大战术家布热津斯基在2008年的《第二次机会》一书中用“缺乏战术理解力和世界领导能力的拙劣表现”直接表现了克林顿、布什和布什三位总统。 遗憾的是,奥巴马也没有抓住布氏所说的“第二次机会”,面临着世界性的“政治觉醒”,美国的领导能力真是“毁灭性”。
三是美国人才的网罗和培养的绝对特征正在消失。 尽管美国人才依然领先于世界,美国学者大卫·梅森的大量数据表明,逐渐衰退的教育是美国竞争力和国际威望下降的重要原因。 年的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的爆炸、“社会主义者”桑德斯与希拉里并列了很长时间,其背景是人民主义的崛起。 人民主义的基础是美国人的教育水平和读写能力下降,甚至缺乏合理主义集团。 许多证据表明,上世纪美国的实务精神、公司精神、效率、科技创新、科研投入相对于其他强国的领先程度有所下降,有些个别指标落后于印度、中国等新兴国家。 据韩国调查,年韩国年轻人在中国留学的人数超过了第一次在美国留学的人数,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教育的衰退。
看美国,要多次以中国为本位
通过这些消失的“崛起动力”,可以真实地判断体制对美国快速发展的作用。 发表《历史终结结论》20年后,福山写下了《政治秩序和政治衰退》,全面反思和修正了以前的理论。 这折射了迄今为止的国民对美国描绘的所谓“体制优势论”,似乎是“历史终结的结论”极端推陈出新的理论的炫耀、炫耀、自负。
200多年的美国政治史,其实是体制的迅速发展史。 这包括18世纪末的体制争论、19世纪中叶的农奴制大讨论、上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上世纪末的民主自负、21世纪初的民主大反省。 真正判断美国体制地位不是为了否定美国的民主,而是重新审视政治体制对国家崛起的意义。
超越“体制决定论”,是否定的思考逻辑,透析是支撑美国长期特征的动力逐渐消失。 这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社会的信心,还可以为继续推进和维持中国的崛起能源提供新的参考。 简单来说,中国与美国相比地缘劣势并不那么明显,依靠“一带一路”构建的新亚欧地缘政治,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把握机会,在内部培养人才,崛起的势头依然保持很长时间。
由此可见,美国人、美国社会的焦虑感不仅是注意美国国内政治变迁和外交政策变动的重要立场,更重要的是推动自己,联想自己,从美国的焦虑中找到支持本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秘诀 这是本书的主题作为“美国焦虑”的起点。
从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来华结构开始太平洋两岸最古老的国家和最年轻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始终是亚太地位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但是,对中国来说“应该如何看待美国”总是不容易校准的目标。 其中特别是尽量消除“美化”和“完全不同”的思考维度。
“美化”始于美利坚合众国的中文译名。 中国对美国的译名有60多种。 例如美国、美利加、米里干等。 最后,我选择用“美丽的国家”来定义。 多少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美国的执着。 着迷的结果令人失望。 民国初年,中国曾经采取了美国那样的三权分立制度,但很快就失败了。 五四运动时,威尔逊总统曾经是中国青年学生的希望,但巴黎和会议唤醒了中国人。 1945年中国人以为美国真的会调停,但最终还是“分手了,司徒雷登”。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一定要像“去美化”“去美国化”那样看美国,才能得到更客观的结果。
“完全不同”是指将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习惯视为完全不同的东西,使中国和美国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文明体系。 结果,中国人看到美国的“极化”,一个主张接近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上成为美国这样的国家。 二是保持对美国的独立性、独特之处,与见美相反,见美是防御。 这很好地说明美国在中国人世界观的数轴两端徘徊,但找不到点。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发展了实际进行的相对“美国化”,汲取了美国经验的改革之路。 在广泛要求舆论、公示制等的基础上,中国正在推进地方选举、异地任职、公务员晋升制、集体指导制,形成本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依然完全落后于美国。 与美国相比,中国各行业的位置不同,一部分已经超过了美国,例如工业总产量、贸易量等。 正如本书所述,中美的差距,经济实力最少的科学技术实力如下,赶上的势头非常明显。 差别最大的是军事和金融实力。 但是,超越美国不是目的,而是从美国的立场找到中国迅速发展的要旨,这是学者所谓的真正使命。
从这一点来看,革命还没有成功,同志还得努力,这一句老话要适用。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近着有《大国幻影:漫游世界的日记与思考》。 )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览越来越多精彩的文案。 点击微信接口右上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关注。 意见领袖为你提供财经专业行业的专业分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在近着中有《大国幻影:行走于世界的日记与思考》。
标题:财讯:美国真的有所谓体制特点吗?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