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851字,读完约15分钟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王建
没有香港实体经济的特点,服务产业和内地实体经济又是“两张皮”,越来越贴不上,也就是15年来香港经济逐渐失去增长动力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变,再过10年香港还是低增长的构成
第一个原因是制造产业的转移,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是争论最多的原因。 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香港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向中国内,主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
韩国、台湾、新加坡自80年代以来就有产业外移的倾向,但显然没有香港转移那么彻底,因此自1997年以来,香港当地制造业持续萎缩,但其他“三小龙”制造业仍保持着一定的快速发展速度。 新世纪初期对香港经济的研究证明,香港当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为40%,出口附加值率为20%,离岸贸易低于8%。
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到80年代中期超过20%,但到新世纪初下降到5%,年低于1.7%。 从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现在香港减少到其他“三小龙”的1/4-1/5。 很明显,这是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下降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个制造业这一高附加值产业将持续长期衰退。
第二个原因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与香港的特点分离。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前10年有明显的“轻量化”倾向,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以前传来的模式出发,转向低积累、重费的增长轨道,而且80年代以国有企业为主体
这是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总是因为个人收入和轻工业的增长超过了储蓄和重工业的增长,所以这种增长模式与香港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高度合作。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位于海防前线,建国以来没有配置重工业,因此轻型工业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国北方地区,容易接受香港的轻型产业转移。
从香港内地投资结构来看,60%的投资投资投资珠江三角洲,超过1/3的公司注册珠江三角洲,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起飞的强大动力,香港公司产业转移也获得巨大成功,获得巨大投资效益
但是,中国经济从9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变革,从重工业的比重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占工业生产总值的近80%,到80年代中期暂时下降到45%以下,到1990年达到50%
并且,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从1988年的7.7%超过1993年的20%,同期内中国经济的总储蓄率从33%上升到42%,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最高。 这个变化不是在以前传下来的体制下国家强制发生的,而是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自然出现,反映的经济现实是中国居民在80年代的10年间满足家电产品的消费后,在升级到汽车和住宅等更高级的消费品之前必须的
9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使中国改革迅速发展到产权水平,开始向中国城市的微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过10年的居民储蓄阶段,部分先富裕的城市居民也开始具备购买住房和汽车的能力,1998年政 因此,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出现对住宅和汽车的控诉。 到2002年下半年,居民对住宅和汽车的爆炸性诉求开始出现,这两大诉求成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持续高速增长的第一动力之一。
住宅和汽车的生产必须由重工业支撑。 例如,一辆汽车至少需要一吨钢,十层以下的住宅每平方米需要30公斤钢,十层以上是两倍,因此中国的工业生产结构引起了“轻而重”的长时间变动过程。 从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从90年代初期的50%上升到了71.4%。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来看,90年代以来的工业结构也越来越“重”,广东省1993年的年轻工业比例还达到了2/3,到2000年已经减半,现在已经超过了60%。
但是,香港在将自己的轻型产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后,并没有像其他“三小”那样继续进行当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是跨越复用工业的阶段,直接面向金融、房地产、贸易和文化、旅游、教育等代表性服务业。
因此,内地经济很难继续从香港经济获得产业升级动力,而香港的服务产业也很难从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获得动力。
第三个原因是新全球化改变了东亚地区本来的产业和贸易结构,香港经济走向服务业,因此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冷战于90年代初结束,接着新的全球化进程开始出现,到新世纪初新的全球化取得了“奔腾”化的迅速发展。 巨大的外部诉求不仅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巨大动力,而且由于美欧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资本转移到中国,中国的贸易结构提高了。
1994年是中国出口结构的转折点,今年机电产品的出口开始超过以前传来的轻纺织产品的出口,到年为止机电产品的出口额是轻纺织产品出口额的3倍,占出口的比例也从1994年的18%上升到48%,这个
而且,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迅速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东亚地区本来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发生了历史变化,作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产业第一表现出来,利用中国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廉价熟练的劳动力,新的全球组装制造业
这样,长期以来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大大转变为与中国的贸易,中国对美欧的贸易急剧增长,形成了大量的顺差。 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地区和中国的贸易增长,是围绕这种新的产业分工联系的展开,香港由于制造业的萎缩,内地和制造产业的联系越来越松,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关系如80年代一样迅速发展
例如,1995-年中韩贸易增长了20倍。 同时期内地和香港的贸易不到六倍。 中韩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机械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从韩国大量进口零部件。 到80年代末期,内地和香港的贸易占中国和亚洲地区贸易总额的一半,到现在这个比重只下降到了15%。
第四个原因是中国产业结构的一些变化,带来了地区结构的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也对香港的服务产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改革前30年,中国经济的空之间的结构特征一直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也就是工业结构越往南越往东“轻”,相反北部和西部重工业的比重更高。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前半年,由于经济结构的“轻量化”倾向,国内的诉求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这个轻工业比重较高的地区,香港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型产业转移更明显了珠江三角洲轻工业产业的特征。 因为这样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可以长期领先全国。
但是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学工业转移,开始把重点放在珠三角以北地区。 这种“经济增长极北移”的现象,使工业、贸易和投资活动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国东部沿岸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转移,由于香港在地区远离中国的新经济增长极,香港的服务产业的特征变得更难发挥。
表3表明,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极为北移,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移动的趋势极为明显。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国东部沿岸发达地区经济比重的显着下降当然主要原因是香港是发达经济。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从广东省自身来看,gdp占三大地带的比重,从1997年的13.7%上升到每年的18.6%,但贸易比重从1997年的49.2%下降到每年的32.4%,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7年开始上升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广东省的gdp总额现在仍居全国第一,但人均gdp已经被江苏省和浙江省超越,在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辽宁省,年人均gdp也赶上了广东。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年广东为8.6万亿元,江苏为9.2万亿元。 这是因为从工业规模来看,广东已经被江苏赶超了。
重工业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轻工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为这个重工业比重高的地区,人均附加价值也比轻工业比重高的地区高。 江苏省重工业的比例为73.4%,广东当时为61.5%。 因为这个江苏省的人均工业总产值比广东高46%,最终反映江苏省的人均gdp比广东高22.6%。 广东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下降,对香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有长时间的影响。
第五个原因是香港服务业很难与内地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结合,受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逐渐本土化的巨大影响。 例如,年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已经有4成以上不通过香港而直接从当地出口。
2000年,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刚刚超过香港的一半,但到年为止比香港高1/3。 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建设高铁网络。。 建设后,半径300公里内形成“1小时”的都市圈,合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所有主要城市。 由于基础设施更发达,产业联系更紧密,服务业远离香港,预计更本地化的趋势更明显。
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贸易的本土化趋势,香港出口贸易增长率到新世纪初达到高峰,此后持续下滑,1991-2000年年均12.9%,2001-2005年年均8.7%,2006-年7.5% 出口贸易的下跌也使香港转变成了新的贸易方法。 也就是发展迅速为内地服务的离岸贸易,有解体证明。 香港的离岸贸易额已经占内地贸易总额的13-14%,但正如前面解体中指出的那样,离岸贸易方法的附加值率远远低于当地产品的出口和出口贸易方法,每年只有6.7%。 这种贸易方法的一些变化是香港寻找新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措施但并没有找到更强的增长动力。
上面是从制造业和香港以外的立场拆除香港问题的,下面需要稍微拆除香港当地的服务产业结构。 香港回归以来,历史上的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以“四个主要领域”和“六个特征产业”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体,作为促进快速发展的主要对象。 这四个主要领域和六个特征产业,一共10个产业无一例外都是服务产业,现在占经济生产总值的2/3,在所有就业中也占60%。 因为分析这十个产业的迅速发展状态对理解香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产业迅速发展的特征通常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制定尺度,计算方法是一个产业占gdp的比重除以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比大于1时,该产业的人均产量高于全部产业水平,其他产业 其次,就香港这4+6个产业目前的状况,作为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解体。
表4的数据显示,所谓的“六项特征产业”,一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一个产业的比较特征高于金融和贸易物流这两个产业,“四个主要产业”的旅行和专业和工商服务这两个产业的比较劳动 金融和贸易物流不仅劳动生产率比其他服务业高,而且规模大,占香港全部生产的41%和10个服务业的62%,尽管金融和贸易物流以外的其他服务业的增长趋势近年来不错
问题也在这里香港的金融和贸易物流产业对香港其他服务业的特征特别明显是因为这两个服务业与内地的实体经济最密切相关,但正如之前解体的那样,内地的实体经济早就与香港服务业分离了
从贸易和物流这香港第一产业来看,2005年以来的年平均增长率比香港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低40%。 因为2005年占生产总值的28.6%,5年后降至每年25.5%。 香港金融业的特点现在很突出,但基于现在中国还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国际资本进入中国需要租用香港的背景。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平原,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是珠三角平原面积的20倍,未来20年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群,集中了3亿城市的生活人口和中国40%的经济生产总值,支持长三角巨大的经济规模,上海是世界黄金
如上所述,香港经济没有实体产业的特征是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 服务业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是生活性服务业,这种服务业的增长依赖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加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 与生产性服务业最密切相关的是制造业,制造业分工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增长,产业链向售后服务阶段的扩张,引起了金融、贸易和物流等方面日益增加的诉求,香港近20年来制造业明显 内陆和制造产业方面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冷淡,内陆地区经济本来的贸易和物流方向容易改变,金融业的地位也逐渐被容易崛起的长三角新制造业中心取代。
世界上有纽约、伦敦等服务业的比重与香港不相上下的城市经济,它们即使长期快速发展也能维持持续的特征地位,但香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仅20年就衰退了。 其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制造业需要很多人和人的面对面接触,纽约和伦敦等金融中心。 都位于本国制造业的中心位置,与本国实体经济之间是“零距离”,但香港由于“一国两制”的原因,有边界和报关的麻烦。 这种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人才的特点,但没有空之间和时间的特点,因为内地服务业迅速发展成熟时,有本土化的倾向。
所以,香港没有实体经济的特点,服务产业和内地的实体经济又是“两张皮”,越来越贴不上,也就是15年来香港经济逐渐失去增长动力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变,再过10年香港还是
面对香港回归以来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央政府也考虑了多种方法,为振兴香港经济采取了多项措施,自2003年内地签署香港和cepa以来,到今年已签署了9项补充协议,总结为“文不对题”。 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想如何利用对香港的重要战术地位,不是如何发挥香港本来就有的制度和市场特征,而是因为内地对香港让渡减税利益。
上期的cepa侧重于香港原产的制造业产品如何减税、开放市场,下期集中于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香港人才的引进。 在制造业萎缩到不到经济总规模的2%,还在萎缩的时候,cepa想想能否使香港制造业复苏在“一国两制”报关不便的背景下,开放服务业的结果只有香港人才流向内地,内地的比 香港人才大量北上,结果只有香港服务业在制造业“空心化”后,出现了“空心化”倾向。 所以,难怪这十年间cepa已经做了9期,但成果匮乏。
香港的问题是制造业的早期衰退引起的,但没有回头振兴制造业的必要和可能性。 因为香港的出口在于如何发挥香港服务业的特点。 由于服务业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香港服务业的前景依然取决于在未来中国经济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特点,能发挥什么作用。 这样的地位、特征和作用,显然不是立足于香港可以注意的,而是必须立足于中国长时间快速发展的大局才注意,因此需要“跳出香港研究香港”,为香港找到新的快速发展思路
(本文刊登在《中国统计年鉴》(年11月27日)上)
(本文作者介绍: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论文允许作者独家采用本财经,请勿转载。 发表的发言不代表本站的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览越来越多精彩的文案。 点击微信接口右上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关注。 意见领袖为你提供财经专业行业的专业分解。
标题:财讯:香港经济为何长时间衰退?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