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72字,读完约26分钟

文/本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奇霖

但是,比起以往强调区域均衡的迅速发展,现在的区域协调的迅速发展战术是3.0,具有科学性,符合经济的迅速发展规律,可以给广东港澳大湾区带来更大的迅速发展机会。

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代表的老地区快速发展战术,本质上是利用行政力量作为经济指挥棒,实践地区均衡主义。 虽然取得了很多效果,但从地区间的实际迅速发展状况来看,仅仅追求平衡可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此外,作为促进传统地区快速发展战术中地区均衡的两种重要手段基于转移支付的财政安排和向落后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带来了激励机制扭曲和资源不匹配的问题。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集聚性”和“不平衡”是主流。 联合国2009年世界快速发展报告也指出不平衡增长与区域协调的快速发展其实并不矛盾,重要的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近年来也开始调整区域政策,突破以往的四个板块和省级行政区划,进行区域间新型空间形态的重构,重点推进经济带协同、城市群协同两个方向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建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大结构

从战术构想方面来看,新的区域战术不是过度采用行政手段促进四个区域之间均衡的迅速发展,而是重新审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 首先撬动以长三角、广东港澳大湾区等为核心的中国经济增长极,通过经济带间的传导和协同,使各大城市群以市场力量共同快速发展。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从执行方法看,新型区域的快速发展布局突破了以往的四个板块和省际行政区划,通过缩小区域政策单元提高了区域政策的准确性。 然后确定地区和城市的战术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和特征的互补性,发挥协同效应。

推进区域协调的快速发展仍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这可能是更科学、更尊重经济规律的快速发展之路。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战术的变迁

由于历史阶段和快速发展理念的不同,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战术被多次调整。

(一) 1949-1978年:区域均衡快速发展战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先实行了区域均衡的迅速发展战术。 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比较差,前面有美国的包围封锁,后面中苏关系恶化,为了保障中国的国土和产业安全,有把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的客观诉求。

实施区域均衡的快速发展战术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各地区趋向于低效率的均等化,没有充分释放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活力。

(二) 1978-1993年:地区不平衡的快速发展战术

改革开放后,在反思均衡快速发展战术利弊的基础上,中国地区经济战术转向了以对外开放为特征的不平衡快速发展。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第11届第3中全会上,邓小平确定“必须允许部分地区生活先好,带动其他地区,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快速发展”,这一表现标志着地区快速发展战术的转变。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六五”计划( 1981-1985年)后,政策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特别是在东部省市设立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给予外商准入、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外商投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受地区不平衡战术的诱惑,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整体的迅速发展。 从1978年到1993年,中国名义gdp增加了近9倍,其中东部地区gdp从43.6%上升到50.1%。

而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迅速发展差距正在迅速扩大。 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约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7和1.8倍,1993年扩大到2.1倍和2.2倍。

(三) 1994-1999年: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1.0版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使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自然集聚在东部地区。 因此,政策没有必要向东部地区倾斜,反而是因为地域分化的问题受到了决策层的关注。

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促进区域间协调的迅速发展,重点是调动中西部经济的活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差距。

1994年印发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认为,产业配置大体上要“继续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特征,加快其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两者的差距”

“九五”计划( 1996-2000年)确定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缩小区域快速发展差距,优先考虑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增加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等

(四) 1999-年: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2.0版本

进入新世纪以来,区域协调迅速发展的战术得到了高度提高,这个阶段的第一个特征是细分地区的迅速发展战术相继上市。 1999年、2003年和2004年中国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术,以来,中国经济版图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板块,比较各地区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差异化计划,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整理政策文件表明,三个区域战术政策思路清晰、一致,总体政策框架变动不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地区战术有一点相同的举措。 首先强调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通过财税和金融政策的倾斜,为这些地区提供资金。 最后,在三个战术中,提到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才引进、地区开放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推进等方面的复印件。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但是,根据地区不同,三项战术政策也各自重点。

例如,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而杂,交通状况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西部大开发战术极其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以来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投资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速,持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西部大开发战术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退耕还草、还林等生态保护措施。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中部地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第二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第三毗邻东部,市场广阔,这有迅速发展制造业的区域条件,中部崛起战术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定位是“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政策支持的带动下,2006-年,中部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从13%上升到25%,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占有率也大幅提高。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另外,中部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因为该政策也特别强调实现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巩固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

东北地区有比较完善的工业基础,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单一产业结构和留给历史的一切制问题,变革的动力不足,经济效率低下,影响着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因为这个东北振兴战术方面的要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理顺体制的深刻矛盾,推进国有公司改革,激发国有公司活力,改善经营者环境,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前传产业,重视新闻化、技术创新、推进新兴产业培育。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旧式地区快速发展战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依然存在显著的快速发展差距

不可否认,旧式区域快速发展战术的实施确实加快了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但是,在战术实施的这20年间,政策效果不理想,各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依然存在显著差异。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第一,战术实施以来中西部地区gdp占有率的提高不明显。 东北地区的gdp比例持续下降,但东部地区的gdp比例长期在50%以上。

其次,尽管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000年东部和西部人均gdp差距约为7000元/人,年超过4万元/人。

第三,区域内部各省之间的快速发展差距也没有缩小。 我们将人均gdp比率定义为地区内人均gdp最高省与最低省人均gdp之比,以测量地区内的快速发展差距。 从1978年开始到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没有明显变窄,其中西部从2002年到2009年从2.6上升到了3.6。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不仅不能期待政策的效果,旧地区的快速发展战术还引起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旧式地区快速发展战术有两个重要的关键。 一个是以转移支付为核心的财政配置,另一个是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前者主要带来了激励机制的扭曲问题,后者带来了资源要素的不匹配问题。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2)激励机构的扭转

不同地区的快速发展战术与中央地财政关系的集权、分权密切相关。 实施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需要中央巨大的财力,可以在顶层更好地引导区域间配置,实现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与触发因素和地区战术没有直接关系,但中央财政力量的增强成为推进老地区快速发展战术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税制改革之前,“放权让利”的财政配置大幅增强了地方财力,但中央财政紧张。 到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例下降到22%,为了维持平衡,需要用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削弱了中央的经济控制能力。

税制改革后,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共享税,重要税种的收入流向中央,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迅速逆转。 在1994年税制改革年,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例跃进到56%,从此这个比例比较稳定。

实现财政接收中央,中央和地方事权还没有划分。 由于上级政府倾向于把事权下放,地方政府经常承担“模糊地区”的支出责任。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迅速增加。

中央财政收入比例提高后,第一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法在区域间重新分配财政收入,使财政富裕的地区间接“救济”财政薄弱的区域,协助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的实施。

社会科学院财政审计研究室推算了-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力贡献。 结果只有9个省(市、自治区)为国家财力作出网络贡献,共计14.8万亿元,包括8个东部地区的省(直辖市)和辽宁省,其余22个省市自治区都得到中央网络补助,共计12.1万亿元,其中大部分是非东部省市 这表明在现在的财政结构下,第一东部地区是“补贴”的其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因此,协调中国地区快速发展战术的财政系统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央一级进行统一的计划(财政上的收入),利用转移支付进行财力再分配,各地方政府具体执行和支出的模式。

但是这个模型有两个问题。

一是在财政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过程中,依然保存着一定的行政干预颜色,因此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的转移支付真的不容易合理、公正、公平。

中国现阶段财政转移支付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专业转移支付的分配没有科学依据和制度制约,立项审查程序也不规范,存在人为干扰,具有主观随意性。 这在地方和中央之间有谈判和游戏行为,给了地方政府进行政策租赁空之间和动力。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另外,特别转移资金的管理也不严格,在资金有点紧张的地区,有挪用特别转移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将资金分配给其他类别的项目的行为,完全兑现特别支出款专用并不容易,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现在的财政安排引起了激励机制的扭曲影响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决定。

从收入方面来看,实证研究表明转移支付(特别是通常的转移支付)会带来税收替代效应,抑制地方税收努力,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从支出地来看,财政分权、地区政策奖励、中央财政兜底预期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更激进地扩大支出,地方债务急剧增加。

在中国式财政分权结构下,地方政府主要对上级负责,但地方业绩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主要以gdp为中心。 因为这个地方的官员为了实现政治晋升,倾向于更迅速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等业绩的支出。

在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的激励下,中西部地区有更强的经济建设冲动,同时这些冲动源于越来越多的地方自主性,没有完全控制在中央。 大多数在中西部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收益可能很难涵盖其价格。

地方财政收入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 地方政府必须举债扩大支出,近年来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迅速扩大,西部省的地方债务规模已经触及红线。

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带来预算的软件制约。 中央预计将开车救助陷入债务困境的地方政府,进一步扭曲激励机制,加强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进一步恶化地方隐性债务。

一项研究显示,中央财政专业的转移支付每增加一元,城市投资发行者平均就增加0.312元,同时这种显著影响首要存在于中西部。

目前,以转移支付为中心的财政安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东部地区的财政自给率逐渐下降,但在经济面临停滞压力、减税下降费、支出刚性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能会继续受到抑制。

地方财政通常预算难以自给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举出政府性基金的收入和借款来平衡收支。 但是,随着限制的收紧,棚户区改革潮的到来,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未来东部地区政府性基金的收入可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简单来说,东部地区自身面临财政压力,利用东部财政资金补助中西部地区的模式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资源错误匹配

除了转移支付等财政安排激励机制的扭曲外,传统区域快速发展战术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优惠政策引起了深层次的资源错误匹配问题。

从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尽管进行了多个区域间合作的有益尝试,但总体上“协调”的特征不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侧重于“均衡”。 因为尽管中国分为四个经济板块,许多政策依然不容易精细化解决,各地区不同的固有差异也没有得到充分考虑,也不能期待地区间联动的迅速发展效果。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最终,政策的落脚点经常回到旧模式,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介入生产要素的流动,试图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迅速发展差距。

根据市场规律,中国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应该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生产效率相对高的东部沿海地区。 但是,受行政力量的影响,反而流向效率低下的中西部地区,资源的这种不匹配降低了中国整体的要素生产率。

首先是资本的错配。 随着政策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所占比例进入新世纪后持续上升,其中中部地区从2000年的16.5%上升到每年的26.1%,同期西部地区从20.0%上升到26.6%。 与此相对,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明显下降,年后维持在40%左右。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但是,尽管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有率持续上升,gdp占有率的提高非常缓慢,2000年-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gdp占有率分别只上升了1.8%和2.5%。 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得不到相应的利益。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因此,通过政策向中西部地区投入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以失去全国经济效率为代价。

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不匹配。 中国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建设用地的供给实施严格的计划性管制,将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面临相应的指标限制。 200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东部地区的土地供应反而收紧。 从2003年到2003年,中部、西部、东北三个地区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从39%大幅上升到70%,东部占有率从61%持续下降到30%。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但是,与土地供给结构相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大量转移到东部地区。 这意味着土地利用效率更高,必须容纳流动人口的东部地区反而难以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直接结果是中西部地区大量土地资源闲置,东部地区因用地紧张而房价居高不下。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最后是劳动力资源的错误匹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更有竞争力的工资,因此长期以来都是“孔雀东南飞”的人口流动结构。 但是,新世纪后的地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居民在当地的就业热情增强,这客观上也阻碍了人口向东部地区的流动。 数据证明,2008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在省外就业中的比例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农民工希望当地就业。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年流入东部的农民工数量开始稳定,劳动力供给跟不上经济迅速发展的诉求,东部就业不足加剧也值得关注。

直觉上,我们可能认为人口外流是区域经济缺乏竞争力的表现。 这是非常必要的,以通过政策缓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出问题。 但是,实际上中西部人口外流可能并不是坏事。

对比产业间的人口移动,工业化时期经常经历从农业部门人口向工业部门人口的大规模转移。 但这符合经济规律,过剩的劳动力转移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转型快速发展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区经济也是一样的: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确实最初会冲击落后地区的经济,但之后增加个人资源保有量,反而有可能提高该地区的生产效率和人均产值。

人口密度过低会削弱地方的经济活力,但人口过剩会导致效率损失。 只有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合理分配,才能最大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 尊重市场比行政干预更容易找到这一平衡点。

片面强调区域均衡的迅速发展,利用行政手段填补差异,资源配置效率就会下降。 旧式地区的快速发展战术客观上加剧了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紧张,最终降低了经济整体效率。

面向未来: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3.0版本

作为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之一,以“均衡”为核心的区域战术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根据历史的说明,过于强调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迅速,实际效果不如政策预期,带来了激励机制扭曲和资源不匹配的问题,这增加了地方财政风险,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率。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面向未来的地区快速发展战术,新的地区战术方向在哪里?

(一)国际经验

我们纵观世界,就会发现“集聚性”和“不平衡”才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 在人均gdp更高的国家,人口凝聚效果也往往更强。 例如,美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群总人口占国内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6%、65%和50%,居世界前列。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下图红色虚线框内的许多欧洲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也处于特殊情况。 他们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大城市群的人口不太占。 部分原因是欧洲国家内部各地区区间经济地理条件差异较小,同时经过百余年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已经经历了比较充分的快速发展,这使得集聚效应不那么突出。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但是,这些国家也有自己的城市集聚区,如伦敦城市群、巴黎城市群等。

人口集聚意味着产业和经济的集聚,正是这些少数经济增长极大,使整个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50%的gdp是由少数人口和产业集聚区域(下图中的深蓝色区域)创造的。 占日本国土面积不到3.5%的东京都市圈地区创造了日本gdp的1/3。 同样,尽管中国努力推进区域均衡的迅速发展,狭窄的东部沿海地区依然为中国一半以上的gdp做出了贡献。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经济集聚是否必然会在地区之间产生迅速的发展差距?

从美国各地区的数据来看,人均gdp分化并不严重。 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剧了美国的地区差距,但年美国人均gdp最高地区(中部地区) /最低地区(东南地区)的人均gdp比依然在1.5以下。

美国各州之间的人均gdp从高到低的减少度也很平滑,其中纽约州的人均gdp最高,约是最低的密西西比州的两倍,这个差距小于中国的省际差距。

关于区域治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系,联合国2009年世界快速发展报告《世界经济地理重建》中有如下论述。

“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协调性的迅速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当经济从低收入水平增长到高收入水平时,生产也越来越集中。 生产者喜欢城市、沿海地区、相关国家等部分地方。 快速发展效果最好的国家往往能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统一。 而且,要实现生产集中的短期好处和生活水平统一的长期好处,其方法是经济一体化。 ”。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经济一体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后支持的经济学理念是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1+1 2”的效果。

这与一直以来强调“均衡”的地区战术非常不同。 中国老地区协同快速发展战术,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干涉要素流动,效率不足,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术下,正是政策需要积极打破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和阻力,使市场规律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在尊重区域特征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政策诱惑,弥补市场缺陷,实现更完善的区域间特征互补性和价值链分工。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二)中国的实践

从公布的政策来看,实际上中国已经积极调整了区域战术的方向。 具体地说,“重点推进经济带协同、城市群协同这两个方向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努力构筑“以经济带为轴,以城市群为支点”的新型空之间的配置形态。

另一方面,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术相继提出。 另一方面,以年国家新型城市化计划出台为标志,城市群建设道路正式开放,到年为止11个城市群相关计划陆续批准,其中广东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术,未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可能成为下一个国家战术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形成了重视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的新型经济空之间的结构,包括“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个重要经济带,和作为支点的十多个城市群。 其中,各城市群又是重点。 比如京津冀、广东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已经升级为国家战术。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新地区的快速发展战术在战术构想和执行方法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战术构想来看,以前传下来的地区快速发展战术有利用行政干预促进四个地区之间均衡的倾向。 新地区快速发展战术重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各种因素的流动和有效配置。

而且,新战术不是一味强调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各地区的均衡迅速发展,而是首先撬动以长三角、广东港澳大湾区等为核心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极,通过经济带间的传导和协同,使各大城市群共同迅速发展

从执行方法来看,以前流传下来的东、中、西、东北四个板块的配置实际上是根据经济迅速发展的程度来划分的,但这种划分方法另一方面很粗糙,没有考虑地区内部存在的差异,例如西北和西南之间的经济地

另外,基于四个板块的地区政策越来越重视板块自身的迅速发展定位,地区联动性的考虑不够充分,地区政策具体执行,因此,很多情况下可以以省为单位进行政策指导,促进相邻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新的空之间的布局形式突破了固有的四个板块布局和省际行政区划,缩小了区域政策单元,提高了区域政策的准确性。 无论是城市群还是经济带,目标都是实现地区间的合作,通过错开地区和城市战术的定位来实现差异化竞争和特征的补充。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以《广东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计划纲要》为例,各项措施充分实践了“促进要素充分流动”和“重视协同效应发挥”区域的快速发展理念,体现了新型区域快速发展战术在战术思路和执行方法两方面都有所改进。

一是通过基础设施、金融市场、科技创新互操作等多方面措施,促进人才、资本、新闻、技术等要素各方面的流动。

从基础设施互联来看,最重要的依然是交通。 根据计划,在广东港澳大湾区内部建设虎门大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门三座大桥,连接港澳和内陆九城,构建以高铁、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高速交通网络,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 进一步提高报关的便利性。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促进湾内交通的相互连接,财政也积极投入。 截止到2019年9月,中央和广东省财政累计部署香港珠澳大桥建设资金168亿元,深中通道42亿元,投入广深港高铁资本金72亿元等,推动了项目有序开展。

从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来看,计划也提出了一些方面的措施,一是允许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开展越来越多的跨境业务,如人民币贷款,即长期外汇交易等,方便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 二是完善现有陆港通、债券通制度,推进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建立资金与产品的互通机制等,更好地实现金融资源配置。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现在中国正处于新的金融开放之中,内地对港澳地区的金融开放更快成熟。 因为这个未来有可能将广东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试验地,探索越来越多的金融合作机制。

从科技创新互操作来看,广东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定位之一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因为这个计划也确定了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帮助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计划还指出要建立多方面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 例如,通过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新闻的共享。 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部署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设备,推进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 促进广东港澳大湾区出入境、职工、居住等更便利的政策措施,推进科学技术和学术人才资源共享。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另一方面,通过错开区域内城市的战术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和特征的互补性,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计划,“9+2”城市各有不同的定位。 例如,香港是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广州是航运中心,深圳是科技中心,佛山、东莞等是制造业中心。 对城市进行差异化战术定位,可以避免城市低级重建和同质化竞争。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从相对特征来看,港澳地区有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有优秀的科研人才、自由开放的金融制度安排、成熟的资本市场(港交所),可以吸收国外高风险的偏好长期资金。 内地有深圳、广州、东莞等九城的市场诉求,而且背靠内地资本市场(深交所),有较高的居民储蓄,具有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

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与港澳内地珠三角九城合作,发挥地区间特征互补和协同效应,非常有利于最终实现1+1 2的效果。

现在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和其他三大世界级湾区之间存在着快速发展差距很大的客观事实,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单位土地面积gdp都相对较低。 另外,还存在要素流动不充分、部分地区产业竞争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比起以往强调区域均衡的迅速发展,现在的区域协调的迅速发展战术是3.0,具有科学性,符合经济的迅速发展规律,可以给广东港澳大湾区带来更大的迅速发展机会。

本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复印件都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财经的角度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览越来越多精彩的文案。 点击微信接口右上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关注。 意见领袖为你提供财经专业行业的专业分解。

标题:财讯:李奇霖: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