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88字,读完约15分钟
梁惠民半信半疑,要求面试。 几天后,李介甫带着儿子去了广州,梁惠民向他提出了问题,说明了“知止有定”的意思。
这篇文章来自“大学”,现代10岁的孩子很少听到这句话,李家这个小儿子平静地回答。 “这就像做生意,只有一元钱进一元货,吃亏,赚了钱,知道合适就不会不安,身心平静,不会被恶念袭击。 明见性,思想安静,自然沉着,有道理。 这时,冷静地处理事情可以更详细地考虑,可以策划事业的自然成果。 ”。
李介甫说:“这孩子将来能做学问吗? ”。 梁惠民笑了。 “果然很聪明。 只是看着他的志向,大体上是做生意啊! ”。
这孩子被称为李兆基,长大后成为震撼香江的商界巨子,曾经成为中国人第一个有钱人。 他在百货公司活跃了70多年,直到昨天才正式宣布退休。
李兆基师向梁惠民学习了几年国学,基本功也很扎实,但他确实不在这里。
李家在顺德有两家店,分别叫天宝荣金店和永生银号,经营黄金、外汇买卖生意。 做金店的这一行,店里必须有熟练的铸造金匠坐镇。 这是技术人才,只有他做生意才能做。 一行也有“打钱偷钱,打银偷银”的俗语,铸金店工作的时候把钱藏起来,计入火耗是业界公开的秘密。
李兆基看到铸造工艺师猫腻提醒父亲,李介甫说:“这是没办法的事件,这一行就是这样。 训斥也改不了,打开也改变不了,没有意义”李兆基想,我学习他的技术不就好了吗? 但是铸金匠当然知道其利弊,不肯马上学习少东家的技术。
铸造金匠不教,但小子工作的时候,少东家在旁边看双目也追不到他,李兆基在工作室冷眼看了一年多。 有一天,李兆基对父亲说。 “你可以让那个师傅去,他能做的我都学了。 ”。 李介甫不相信,但一试,不管是肉眼知道钱,还是融化钱,各环节都发现他真的可以,所以李家金屋的铸金店第二天就失业了。
这一年,李兆基12岁,成为天宝荣金店的头柜,他鉴别黄金的眼睛和制作黄金的技术胜过了多年的老师,很快就成为了顺德不认识的神童。
几年前,在国产电视剧《大染坊》中参考了这个桥段。 陈家叫了染布师傅,等着白面馒头,师傅有还没留给主家的小米,陈六子偷手艺开了师傅。
李兆基的生意本事远远胜过父亲,李介甫后来去了广州湾开了一家新店,让这位15岁的商界神童垄断了顺德的生意。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洋报纸买卖依然活跃。 因为人们认为它可以采用到光复日,因此大家都喜欢保存完美平坦清洁的纸币。 这是因为在光复日之前不会破损。 那样的话,馀款、脏货币交易时的价值会下跌3~4成。 李兆基兼营买卖纸币的生意,这件事他一直很动脑筋。
后来,他从洗衣服中得到灵感,发明了改变旧货币新面孔的方法。 他把旧纸币浸在水里,用漂白剂洗污垢,涂蛋白质,硬一点,风干熨衣服。 他以6-7折的价格领取纸币,静静地打扫整理后,以足够的成本换钱,赚了远远超过同行的钱。
做生意有时确实看才能。 香港四大家族的第一代们具有李嘉诚的远见卓识、郑裕顿的勇气、李兆基的精算等优秀的商业能力。
关于李兆基的精算能力,还有一个段子。
那时他还在新鸿基。 有一天,一位来自国际名校的设计师把设计图交给了他。 他不擅长设计,对方只是想去,没想到他看了很久。 最后提交图纸有错误的地方。 设计师意外地说,李兆基说:“最新的建筑条例刚刚放宽了楼层的高度限制,你没有调整。 如果改变采光的立场,这座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会增加很多”,如果设计师仔细检查的话,还是自己错了。
恒基兆业鼎盛时,有150多个楼盘,据说各楼盘的各种数据庞大,李兆基挥手,精算速度堪比电脑。
通过这种结算,他成了香港商界的“铁算盘”。
2
人的命运要自己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过程。 李兆基确实很有才能,但更重要的是那时产生的。
1948年,李兆基带着1000元钱来到香港,当时中环文咸东街有20,30家金屋银店。 在顺德他是人人皆知的神童,但在香港他只是普通的异乡人。
在时值战争中,许多内地财主跑到香港,为了便于携带,把房子先换成金条,到了香港后换成货币。 时代背景繁荣了当时的外汇兑换业务和黄金生意,李兆基赚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钱。
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战争中,金生意隐瞒了暴利,但李兆基得到了新的认识。 多年后,李兆基当初说:
“我七八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地毯上吃饭。 我从小就听生意。 之后,在银庄工作,无论法律货币、假币、金元券等,随着政治的变迁,一夜之间变成废纸,深刻地感受到拥有实物是值得的最好方法。 ”。
50年代初,这种内地黄金流入潮逐渐消散,李兆基转向了五金和进出口贸易。
那时香港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内地人口的流入,香港人口急剧增加,原来的住宅已经供不应求。
1958年,李兆基、冯景禧、郭德胜等8人联合股票组成永业企业,开始进入房地产生意。 企业成立后,他们发表了“分层销售,十年分期支付”的方法,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改变过去的产业经营方法,爆发生意,建设的大楼均匀销售空。
这就是“贷款销售”的力量。
1963年,李兆基、郭胜、冯景禧三人又重组永业,成立了“新鸿基公司有限企业”。 年长的持有40%股份的郭胜担任集团主席,最年轻的持有30%股份的李兆基担任副主席兼社长。
那时,香港房地产领域拥有土地是关键,李兆基的口号是“寸土必争”。 有一次,他周围的人偶然听到一句话,说皇后大街励晶大楼的老主人郑宗枢有意让位,马上问:“谁认识郑宗枢? ”。 左右的人回答不出来,“听说郑宗枢已经答应别人了,明天早上在律师楼签约。 有些人警告说:“我们来不及了。” 李兆基点头说。 “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一夜的时间。 ”。
那天晚上李兆基给大部分人打电话,直到上午才找到线索,要求郑宗枢和认识的朋友谈谈这件事。 李兆基马上说:“在1300万的范围内,你为我着想,你的佣金一分必不可少。 拜托了! ”。 一句话明确责任权利,做事的人还是不负责任,以一千二百万的价格在天亮前给他拿了那块地。
第二天,香港行业知道了这件事。
加上“铁算盘”的周密计算,这种“寸土之争”的冷酷使李兆基成为香港地产界响当当的人物。
之后,恒基兆业参加了土地竞争,很多地产业者看到李兆基的态度决定不能拍摄。 有一次,有一个很好的地皮拍卖。 李兆基上牌时无心,象征性地举起来了。 而且我不会再提起来了。 其他地产商看着他不太热情,觉得这个地方的价值可能不高,所以不跟了。 结果这块地被年轻人低价拿走了卡。
这个年轻人叫李家诚,不是比李兆基优秀的李超人。
是的,其实他是李兆基的儿子。
3
李兆基说:“小富靠节俭,大富看命。 从小到大财富,“必须穿云矢,过三关”。 第一关是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 三关过了就发财了! ”。
据观察,这里的“博”是“赌博”的“博”,发财的人多少有点赌气。
穿着云箭,万马千军来见我。 李兆基的穿云箭能招来万马千军,也是港股多年的疯狂所致。 如果房地产让李兆基的事业登上大厅的话,真正发迹的是港股当时的事。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股市繁荣。 到1972年,有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4个证券交易所( 1986年合并成为联合所),这4个交易所竞争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大幅降低上市门槛,这是背后
1972年新鸿基地地产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10多年的“三剑客”(郭胜、李兆基、冯景禧)也在此时分手了。 分手后,李兆基将约5000万港元的地盘和不动产分开,他于1972年底与胡宝星合作建立了“永泰建筑业有限企业”。
当时香港股市牛气冲天时,李兆基趁机上市永泰企业。 新成立的企业,业绩还没有形成,但每股1元的股票也一下子上涨到1元7角。 李兆基趁机赚大钱,用现金出去了。 之后,香港股票市场随着世界经济衰退大暴跌,当地产业也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时获得了巨额现金,他抓住机会,大幅购买了土地和旧楼。
197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 李兆基成立恒基兆业,股东资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计划马上租壳上市。 这时,他将不动产换成永泰企业的1900万股新股,成为最大股东,取代胡宝星就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为了迅速壮大恒基兆业,需要更多的土储和项目,但香港的寸土金,由于土地价格高,李兆基另辟蹊径,低价收购旧楼,然后解体销售。 由于旧楼一般在市区,快速发展的潜力惊人。
多年后大陆住宅企业对城市小屋进行了改造,其实与1975年恒基兆业的路径相同。
恒基兆业多年来在欧美中文报纸上刊登广告,收购香港的旧楼。 当时很多香港华侨在欧美定居,其中许多人不得不解决港口的老房子,但由于新闻不顺利,对香港的楼价不太了解,最后卖给了李兆基。
李兆基在接手永泰之前,股价还是仙股,但到1976年初股价已经达到三枚以上的港币。 年中,资产完成了二变四。
李兆基的故事在当时的香港不是孤例。
1972年下半年,香港四大家族旗舰企业上市。 其中包括郭胜的新鸿基( 9月8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11月1日)、李兆基的永泰建业( 11月6日)、郑裕顿的新世界( 11月23日)。 香港四大家庭首先在当地产业推出“分层销售、分期付款”制度冷酷受益,然后上市完成了火箭般的迅速上升。
几年后,大陆房地产领域画了葫芦,上演了新丰富的神话。 但是,这样的财富神话的背后有几场风雨?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些企业利用股票市场筹资的便利和对香港房地产周期的理解,开始了“反周期”的玩法:在楼市高涨的时候出售楼盘,将利润现金化,推高股价,利用高股价大量筹集资金现金 因为这些企业在股票市场低迷期超便宜。
几次,香港商界的结构已经定型为四个大家庭的铁打阵营。
4
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恒生指数从32000点暴跌到11000点,多个股东损失惨重,被称为“亚洲股东”的李兆基在2008年也遭遇了人生最大的资产回收。
那时香港很多人破产,多个家庭难以入睡。 媒体询问李兆基的情况,他对媒体说:
“我没那么严重。 你可以吃也可以睡觉,但总是很遗憾。 因为不会关闭。 ”。
李兆基出生于1928年,这个时候已经80岁了。
人生的老龄,经过这场变故,多少有些消沉,结果穿过了多少尖锐的云箭,结果总有一天会结束,这就是命运。
70年代是香港四大家庭最和平的时代,当时是香港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大家都忙于赚钱,所以基本上以合作为中心。 70年代末,李兆基、李嘉诚与郑裕顿、郭胜合作开发了香港沙田第一城,这个项目最后赚了400亿美元。
这是香港四大家族唯一合作的。
李嘉诚和李兆基一直是香港的“初富”和“二富”,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沙田第一城后,李嘉诚和李兆基于80年代中期在加拿大开发了世博会豪园项目。 这个项目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项目,最后也大获全胜。
但是,在90年代初,两人的巨额财富为一件事告别了。 这就是香港公司界有名的公案美华酒店收购事件。
美丽华酒店是香港几大富豪何善衡、何添、杨志云等一起创办的。 第一任董事局主席何善衡,他退休后,杨志云收购了大量股权,成为最大股东,成为董事局主席。
李兆基从当初在香港开金店的时代开始就和杨志云是朋友,但之后各自发展迅速,成为了顶级富豪。 80年代,美丽的华酒店迅速发展成美丽的华集团,在香港拥有美丽的华酒店和美丽的华楼。 这两块房产都在香港的黄金位置,可以说是尺寸金。 另外,美丽的华集团在香港有多家餐厅。
1985年杨志云去世,美丽的华酒店由他的五个儿子共同管理,杨志云的儿子们的志向各不相同,不想经营酒店,所以卖掉了祖业,试图各自迅速发展。 但是美丽的华为酒店资产庞大,寻找合适的买家也不容易。
993年,李嘉诚试图收购美丽的华为酒店,他拆除了美丽的华为酒店和美丽华为大楼,试图利用这两块金地皮重建房地产项目。 杨志云的长子杨秉正不希望祖业解体,找到李兆基,希望他收购美丽的华为,条件是留下这个招牌。
当时美丽华酒店和美丽华大厦所在地区的平方英尺已经超过了万元港币的价格,美丽华的收购价格是90亿,但根据旗下房地产的价值计算的话,价值是150亿美元。
李兆基打算和杨家签约,这时李嘉诚的代表来到现场,杨志云的遗孀坚决地说。
“即使李兆基只给我一半的钱,我也卖给他,不卖给李嘉诚! 』李兆基成功收购了美丽的华为,他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改变美丽的华为招牌。 李嘉诚之后还在公开市场竞争丽华,但只能收购14%的股票,收购宣告失败。
在香港商界,这是李超人一生中最大的失利。
1996年,李兆基以127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第一笔财富,在世界排名第四。 这也是中国人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获得的最高排名。
2008年的金融海啸挫败了“四叔叔”李兆基的穿云箭,这位老人毕竟意义重大。 年,他在第二本自传中说,如果恒指回到30000点,他将捐赠10亿美元。 如果恒指看40000点,他会捐20亿。
年11月,时隔7年,李兆基实现了愿望。
2019年3月20日,根据恒基地产公告,企业理事会主席和总经理李兆基博士因老了,现在正在正式考虑辞职。 他的继承人是那孩子李家诚。
结语
新鸿基地地产背后的郭氏家族,与长和系李嘉诚、恒基兆业李兆基、新世界郑裕顿并称为“香港四大家族”。
新鸿基地地产创始人郭胜于1990年去世,郭氏的三子一起得到了“帅印”。
年9月29日,新世界郑裕顿因病逝世,享年91岁。
年3月16日,长和宣布李嘉诚正式退休。
年10月20日,郭氏家族传来讣告,新鸿基地地产董事局前主席、郭家长之子郭炳湘因病去世,享年68岁。
2019年3月20日李兆基退休,香港四大豪门家族的最后第一代隐居江湖。
这意味着某个时代的落幕,香港四大富豪的时代落幕了。
那个世代从1940年代开始,活跃在香江商界,凭借敏捷的才能和迅速冷酷的商业能力,随着时代的东风急剧崛起。 之后,这些地产巨富们还利用非常强大的资本,逐步控制具有物流、金融、电力、码头、电信等垄断特征的产业“座位租赁”,在香港度过了几乎一生。
人们每次谈论这些香港豪门的过去,就像在读小说,或者像在看电影,这里有江湖,有义气,有刀光剑影,有活着的颜色香味。
但是,四大家庭的崛起,其本质上只不过是“限制土地供应,提高地价,进行房贷,坐在地板上租,压榨普通家庭最后的铜板”的游戏。
第一代的眼睛们躲在江湖里,留下了传说中的通常故事。 很多人在为他们的故事喝彩,而且自己也梦想着有那么一天。 但是,备受喝彩的人们啊,你们其实也在这些故事里。 只是,大家演的是龙套。
今天,同样的故事也在更大的舞台上上演。 与大陆市场相比,香港楼市只是沧海一粟。
那么,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应该读什么呢?
“照你说的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本文最先发表在微信公共平台上:港股的那件事。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标题:“再见,香港四大豪门!”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