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3字,读完约3分钟
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快速发展,中国初步形成了多阶段、大范围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可持续快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储蓄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农村地区。 2007年底,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馀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存款的比例为23.4%; 所有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馀额为6.12万亿元,占所有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 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县域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和资产利润率增加比较快。
2003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进展顺利。 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扩大到全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根据“三农”、整体改革、商业运营、面向选择机上市”的整体,农业银行积极组织面向“三农”的体制改革试点,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 2005年以来,农业发行积极开展支农行业,支持过去单一的粮棉油购销储藏业务,扩大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长期贷款业务。 2007年初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探索农村服务比较有效的形式,小额信贷业务稳步宣传。 近年来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农业保险迅速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稳步开放,村镇银行、小额信贷企业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人民银行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了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迅速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一是扶持性的货币政策。 发行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存款准备金率的给予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再融资的中央银行专业票据以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弥补多年的损失。 第二部分是歧视性监管政策。 免除在农村地区新建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城镇机构和业务准入方面给予便利的农村资金援助社的监督管理费,将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费减半征收。 三是利用支持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部分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怀特。 到2007年底,全国2868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还没有确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依然突出。 第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相对较高。 四、农业保险、信用担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一是切实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多阶段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二是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订单农业,稳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 三、实施歧视性监管政策,建立有利于降低服务价格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发挥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 四是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建立支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期机制。 五、地方政府要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逐一发挥重要意义。
标题:“央行发布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9167.html